詹天佑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詹天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1关于生本课堂,我也只是听了几节课而已,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还没有摸着门道。我的生本课设计,也是照猫画虎完成的。上《詹天佑》这节课,我是带着惶恐和大家见面的。
说到欣慰的地方,我觉得在生本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前都是我在精心的设计,想形式,想内容,想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现在孩子们通过前置性小研究,他们自己查资料,自主学习、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课堂上,并不是资料的堆积,我也渴望有思想的碰撞,问题的深入。今天,我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谈理解、谈感受、进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插入查找的故事以及积累的名言进行深入的学习,我觉得挺好。更难得的是孩子们在生本的学习中,能够自己写一些小诗,去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我认为他们的能力就在这样的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就本节课而言,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培养孩子们乐于表达的习惯。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觉得目标达到了。以前吧,我会找到外国报纸轻蔑的话语让学生去理解,我也会想办法让他们抓住黄沙满天、狂风怒号让他们去体会、想象,今天,都是他们自己去找寻的,也自发地运用了一些方法去深化感悟。我想,老师讲出来的和学生自己去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詹天佑杰出方面,我想肯定也还要花一个课时去研究。这也给我的生本课提出了一个难题:这样上下去,一篇课文要好几个课时才能上完,是不是可以以单元为中心,进行一两篇这样细致的研究,其余的就可以带过去呢?另一个困惑就是班级还有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有时在课堂上就扮演了沉默的代言人,我一堂课是不能兼顾全体的,该用怎样有效的办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呢?有怎样好的评价机制能去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呢?
从我个人方面来说,在这个环节中,我心中拟定的汇报小组和上课请到的小组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小组要在我的不断引导中去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可面临着这样一个空间,我显得很是拘谨,害怕自己去打断,害怕我的声音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一阵阵犹豫和矛盾之后,孩子们所要达到的高度就没有体现出来,该我追问、升华的部分也没有深入。铃声一响,才发现学生应该可以走得更远一点。另一个就是在前置研究时,我让学生用了充足的时间做准备,课堂随机的生成和疑问就少了,显得很是呆板。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我还有多少坚持继续往前走。
我想,生本课堂,自主学习是很关键的一环,如何去有效地落实呢?也还需要花时间在校进行训练,直到形成习惯。一堂课结束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如何走出迷茫,在前行的路上且行切思,且思且行吧。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2《詹天佑》一文后,深有感触。以下是我在上课时的反思。
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现状应该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我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人”字形线路。因为这一节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这一部份内容学生很难理解的。它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理解了这一节的容,才会真正理解“杰出”这个词的意义,才会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个明确的认识。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好处?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加深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有疑最终达到无疑,方法是让学生深入地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疑问,而疑难的解决还是*引导学生读书。在第四自然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做标记,并提出问题,在读中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的创新精神这一环节时做得较好。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这种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31.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在教学中,紧扣“杰出”和“爱国”两个点,通过反复朗读中心句,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2.我采用了画示意图、Flash课件辅助等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能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青龙桥附近“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啧啧赞叹,对詹天佑的杰出才干敬佩不已。
3.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例如在让学生读“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用相关的词语送给詹天佑。于是孩子们妙语连珠似的说出了一连串的词,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分昼夜、起早贪黑”等。积累就是为了运用,这样的训练,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在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之后,我把全文提炼成一首小诗,配乐朗诵,把全课推向高潮。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难度的要求:或续写这首诗,或写几句给詹天佑的心里话,或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富有创意的诗文、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可以充分证明,这个训练是有效的,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朗读与写作能力。
然而,由于詹天佑所处的时代已经久远,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詹天佑“爱国精神”的深刻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自我感觉没能让詹天佑走入学生的心里,有些教学设计只是浮于表面,没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詹天佑是个“爱国”的工程师。这一点让我深感憾,同时也非常困惑。课后,教研员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不少老师提到了这一点。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解决的良策,让我很是苦恼 ……此处隐藏10861个字……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课堂上,并不是资料的堆积,我也渴望有思想的碰撞,问题的深入。这天,我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谈理解、谈感受、进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插入查找的故事以及积累的名言进行深入的学习,我觉得挺好。更难得的是孩子们在生本的学习中,能够自己写一些小诗,去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
我认为他们的潜力就在这样的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就本节课而言,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培养孩子们乐于表达的习惯。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觉得目标到达了。以前吧,我会找到外国报纸轻蔑的话语让学生去理解,我也会想办法让他们抓住黄沙满天、狂风怒号让他们去体会、想象,这天,都是他们自己去找寻的,也自发地运用了一些方法去深化感悟。我想,老师讲出来的和学生自己去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詹天佑杰出方面,我想肯定也还要花一个课时去研究。这也给我的生本课提出了一个难题:这样上下去,一篇课文要好几个课时才能上完,是不是能够以单元为中心,进行一两篇这样细致的研究,其余的就能够带过去呢?另一个困惑就是班级还有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有时在课堂上就扮演了沉默的代言人,我一堂课是不能兼顾全体的,该用怎样有效的办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呢?有怎样好的评价机制能去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呢?
从我个人方面来说,在这个环节中,我心中拟定的汇报小组和上课请到的小组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小组要在我的不断引导中去带领学生一齐学习,可面临着这样一个空间,我显得很是拘谨,害怕自己去打断,害怕我的声音出此刻这样的场合。一阵阵犹豫和矛盾之后,孩子们所要到达的高度就没有体现出来,该我追问、升华的部分也没有深入。铃声一响,才发现学生就应能够走得更远一点。另一个就是在前置研究时,我让学生用了充足的时间做准备,课堂随机的生成和疑问就少了,显得很是呆板。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不明白我还有多少坚持继续往前走。
我想,生本课堂,自主学习是很关键的一环,如何去有效地落实呢?也还需要花时间在校进行训练,直到构成习惯。一堂课结束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如何走出迷茫,在前行的路上且行切思,且思且行吧。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13问题设计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还是一节课的灵魂。问题设计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艺术,是评价一节课优与劣、成功与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思考问题设计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问题设计务必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
问题设计务必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教材精华的结晶。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设计起问题来才能目的明确、得心应手。
拿《詹天佑》一文来说,问题设计前,教师务必搞清楚本课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课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的思路怎样,目的是什么;透过本课的教学,在基础知识、潜质、思想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要学到些什么;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教师要采用怎样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师要怎样来优化课堂结构、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等资料。教师只有对上述资料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读厚又读薄,梳理好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了,才具备了驾驭教材的潜质,才为问题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为问题设计扫清了障碍,正如诸葛亮借东风在万事俱备时一样。
二、问题设计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问题设计要把握文章重点,体现明确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只有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可测性,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单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讲读课文,它与本单元的训练项目“注意当时当地的状况”有重要的联系。教学时,要凭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当时当地的环境,深入地明白课文资料。教师对教学应充分思考到这些,问题设计就要把握这一重点,明确这一目标。
我在讲解本课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詹天佑在理解修筑京张铁路前、后(a、勘测线路b、开凿隧道c、设计线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有关的词句,说说理由。)问题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就是为本文训练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学生看到这一问题,自然会联想当时当地的状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阴挠、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工具落后、在勘测路线时地势又险峻、气候又恶劣、在开凿隧道时又要过很多高山(居庸关山势那么高岩层那么厚、八达岭隧道又是那么长);在设计线路时,青龙桥附近的坡度又个性大等。尽管当时当地的困难很大,但是,詹天佑毅然理解了任务,一丝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测线路;采用了不一样的凿进方法;设计了巧妙的“人”字形线路。)并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设计的问题,教师教的目的明确,学生学的也明白。透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考、讲出学生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明白。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及杰出的才干会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必须要“注意当时当地的状况”。读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状况,才能够对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彻;写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状况,才能够使文章表达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问题设计要少而精
讲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现一系列的过碎的没有好处的问题。能设计一个问题解决的,决不设计两上问题。否则,会把学生的脑袋提问大了,提问胀了,提问麻木了。最后,可能搞得连老师都会觉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难把握文章的重点,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文章重点段落(2—6)小节(本文共7节)时,只设计了上方提到的一个问题,学生就以此为线索,读书、勾划、讨论,对文章进行梳理。学生学得挺带劲,自然本文的教学目的就能到达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选取的三个典型事例a。b。c。是平行关联。教师在出示问题时,能够对它进行特殊处理(如用双面胶带纸把写着“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的纸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叠在一齐),讲课时一个一个地出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a,而后b,c,能够自学。
四、问题设计要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
在教师“教”学生“学”这一双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链条,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齐。能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的问题,必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教与学产生“二合一”的共振效应。
还以上述问题来说,“结合有关语句,说说理由”不就是学法的指导吗?透过学习,学生就会明白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去思考;写文章时,更要主动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声有色。还有对“注意当时当地的状况”这必须作特点传授的过程,不也正是学法指导的过程吗?五、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教学要体现“传授学法→逻辑思维→渗透德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自然为其服务。上述问题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总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问题设计才能算得上一个好的问题,才真的不失为一节课的灵魂。
文档为doc格式